小麦和玉米的情况有所不同。从客观上看,玉米供应并不短缺,但受多种因素影响,其行情有时会暂时偏离这一事实。然而,小麦的情况却无法这样“任性”。
一方面,小麦本身存在较大的卖压,再加上储备小麦的拍卖,使得小麦的供应压力犹如一座大山,压得市场喘不过气来。另一方面,小麦的上市时间也给市场带来了紧迫感。小麦通常在五六月份就上市了,而目前才2月份,留给市场消化卖压的时间实在不多。
相比之下,玉米每年九十月份才收获,现在刚2月,它还有七八个月的时间来调整市场节奏。要在短短三四个月里消化如此庞大的卖压,难度可想而知,这就好比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因此,市场对小麦的看涨预期十分有限。一旦小麦价格登上1.2元/斤的关口,市场心态就会动摇,上量也会随之增加。
其实,小麦并非完全没有看涨的机会。尽管当前供应压力较大,但仍有因素可能推动其价格上涨。
例如,年后豆粕价格大幅飙升,直接拉高了饲料成本,让许多饲料企业措手不及。为了平衡成本,这些企业纷纷加大了对麸皮的需求。麸皮是面粉加工的副产品,麸皮需求的增加间接提升了小麦的需求。
然而,这种支撑作用并不稳固。因为尽管麸皮需求上升,但面粉消费整体低迷,面粉企业出于生产平衡的考虑,不会大量采购小麦。
不过,最近我们发现了一个迹象,似乎暗示小麦市场正在悄然发生变化。
近期,随着小麦采购的启动,小麦的拍卖数量也在增加。通常情况下,小麦本身供应压力较大,再加上拍卖的冲击,对行情来说往往是弊大于利。然而,从最近的拍卖结果来看,情况却出人意料。
拍卖不仅成交率持续保持高位,甚至还出现了溢价成交的现象。按理说,小麦并不短缺,为什么拍卖价格反而越拍越高呢?高成交率表明市场参与者都愿意囤积小麦,而溢价成交则反映出部分地区对小麦出现了抢购情绪。这无疑释放了一个明确的信号:小麦市场的心态正在悄然转变。
具体怎么变呢?首先,小麦的需求预期正在上升。此前小麦价格从高位回落,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玉米价格下跌,导致小麦退出了饲用替代市场。但现在,这一局面似乎又有了转机,原因在于玉米价格正在大幅上涨。
虽然目前玉米和小麦之间仍存在一定价差,但在部分地区,小麦的替代作用已经开始显现。市场往往不是后知后觉,而是提前反应。例如,玉米的看涨预期不断攀升,市场行情也在不断印证这一点,使得玉米的看涨预期进一步增强。
在这种预期下,饲料企业不会坐以待毙,而是会提前主动避险。他们的办法是增加小麦等替代品的使用,以缓解玉米价格上涨带来的成本压力。因此,小麦重回饲用领域的预期正在明显增强。
其次,小麦价格重心有看涨的趋势。
我们此前曾分析过,即使小麦重回饲用领域,其规模也不会太大。一方面,小麦是主粮,政策层面早已明确,主粮不宜大规模用于饲用。另一方面,除了小麦,还有许多其他谷物可以替代玉米,因此小麦并非唯一选择。
然而,随着玉米价格不断上涨,小麦的价格天花板也可能被抬高。原因何在?因为小麦和玉米在价格上互为支撑和制约。目前,市场普遍认为玉米的价格重心正在上移,暂且不论这一预期能否完全兑现,但仅从预期来看,小麦的价格上限自然也会随之提高。
因此,小麦看涨并不意味着它会涨到多高的水平,而是其价格重心会随着玉米价格的上移而同步上升。近期小麦市场在经历了短暂的下跌之后,又重新展现出上扬的态势,主要原因就是玉米价格上涨带动了小麦的市场情绪。
所以,小麦的行情是比较清晰的,至于具体能涨多高,就要看玉米能提供多大的上涨动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