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起,我国从农产品出口国转为农业净进口国。近年来,农产品进口持续增加,进口来源地不断集中,个别产品对外依存度偏高,存在一定风险隐患。2023年,我国农产品前十大进口来源地(巴西、美国、泰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印尼、俄罗斯、越南、法国)进口额合计占比73%,比2017年上升了2个百分点。关键品类的进口集中度尤为突出:大豆进口97%依赖巴西、美国和阿根廷,玉米进口93%来自巴西、美国和乌克兰,小麦进口81%依靠澳大利亚和加拿大。
进口来源地集中趋势加强,使我国在国际贸易环境变化时回旋空间有限,易受突发事件和政策变动的冲击。如,我国将巴西作为大豆的主要进口来源地,但巴西极端天气频发。大豆供应链风险从地缘政治风险转变为气候风险。尤其是在全球地缘政治博弈突出、贸易保护主义兴起的动荡变革期,如何更好地构建安全稳定的农业全球供应链,对于兜住民生底线、稳住经济基本盘,具有重大而特殊的意义。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需把握全球农业发展格局变化态势,立足发展实际,构建安全稳定的农业供应链体系。作为全球最大的农产品净进口国,中国应进一步发挥作为买方的市场规模优势,优化全球农业资源配置,作为国家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供给的必要补充。
推动粮食等重要农产品进口来源地多元化。巩固与主要进口国的合作,借力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深化与共建国家的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合作,确保进口来源稳定。推动中国粮食企业向国际延伸产业链供应链,注重对谷物生产加工占优的黑海地区的农产品市场和资源的利用,加强与南美、东欧等地大豆生产加工能力强的国家的合作,实现农业对外投资区位选择多元化,打破国际粮商垄断,构建优质、高效、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加快培育国际头部涉农企业。进一步加大对国内农业跨国企业的培育和支持力度,特别是在粮食贸易、大宗农产品的加工与流通、农业科技等领域。鼓励企业加大国际化布局,通过并购、跨境投资等方式扩展市场份额,推动国内农业企业向国际市场的高端环节渗透,推动全球农业价值链的整体演化。中国企业应参与到全球农业产业集群构建,推动全球农业资源配置的优化与整合。
构建农业全球供应链的数字化平台。数字化为全球农业供应链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中国在跨境电商平台方面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基础。立足现有电商平台,进一步建设农业资源贸易的数字化平台,提升农产品流通效率,并接入人工智能手段进行精准需求预测、库存管理和物流优化,降低农业全球供应链中的运营成本。
充分发挥农业新质生产力作用。随着人工智能、无人机、机器人等新质生产力工具的快速迭代更新,不仅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还将对农业价值链全过程产生深远影响。加强与外国政府、行业、企业的合作,推动中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积极引入和应用农业新质生产力工具,创设更为智能和高效的农业场景,进一步推动农业全球价值链格局的重新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