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球粮食供给总量较为充足,生产消费依旧处于紧平衡。联合国粮农组织(FAO)预计2024年全球谷物产量28.41亿吨,消费量28.59亿吨。加上库存量8.74亿吨,谷物供给总量37.2亿吨。谷物库存消费比预计为30.1%,比上年下降0.7个百分点,但仍高于国际警戒线17%的水平。品种分化较为明显,全球大米产量和库存消费比都将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而玉米和小麦产量略降,特别是小麦库存消费比虽保持在高位但同比下降1.5个百分点。
全球粮食贸易量略有下降,品种分化较为突出。FAO预计2024年谷物贸易量4.84亿吨,比上年减少1360万吨,贸易消费比为16.9%,比上年下降0.92个百分点。其中,大豆、大米贸易量处于持续增长态势,而小麦和玉米贸易量预计比上年分别降低1130万吨和1410万吨,小麦贸易量降幅较大可能给全球粮食供给市场带来一定影响。
全球粮食生产和出口相对集中,主要出口国贸易政策变化对国际市场影响明显。据美国农业部数据计算,1970年至2023年,从全球前五国家和地区的生产集中度看,小麦从73.2%略降至67%,玉米从66.7%提高至75%,大豆从96.8%略降至91%;同期,从全球前五国家和地区出口集中度看,小麦从78.9%微降至73.9%,玉米从85.9%提高至88.1%,大豆保持在97%至98%高位。造成全球粮食生产集中度高的原因主要是气候与耕地等自然资源禀赋、科技进步和农业生产力存在差异,需求集中主要受人口分布、养殖和加工业发展等综合因素作用。除极端天气、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外,主要出口国限制出口、加征关税等贸易政策变动,以及生物燃料产业发展用粮需求扩张,都将影响国际贸易量。
谷物等多数大宗农产品价格低位震荡。国际粮价走低有利于降低一些粮食进口国进口费用,减少养殖用粮成本和减轻粮食净进口国以及低收入人群粮食负担,但同时会挤压一些进口国国内粮食市场份额,进一步影响进口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
我国作为全球人口大国、农业大国,长期以来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主要依靠自身解决粮食安全问题,并实现“口粮绝对安全、谷物基本自给”,近年来国内粮食价格波动幅度小于国际。2024年,得益于增面积、增单产以及防灾减灾等一系列有力举措的高效落实,我国粮食总产量达70650万吨,比上年增加1109万吨,实现了高位增产,粮食生产能力进一步提升。
虽然全球粮食供给充足有利于我国,但仍需关注一些不确定性因素对进口的影响,重视粮食和重要农产品进口结构不平衡问题,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应对:
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以国内稳产增产应对外部供给的不确定性。强化“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保数量、提质量、拓边界,陆海统筹全方位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以育种技术创新引领农业科技突破,促进粮食单产、品质的同步提升。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完善价格、补贴、保险“三位一体”的政策体系,提升种粮主体积极性。推进粮食产业全产业链发展,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让粮农分享粮食全产业链增值收益。
统筹利用好国内和国际两种资源。我国人均农业资源禀赋不足难以在短期弥补,需适度进口,应协同实施农产品进口多元化和农业“走出去”战略。通过适度进口减轻国内农业资源环境压力、弥补部分国内农产品产需缺口,稳定国外重要农产品进口来源、进口渠道,提高进口供应链的稳定性和韧性。
处理好国内与国际市场联动性。受部分品种进口量较大影响,国内粮食市场价格变化与国际市场的联动性增强,要加强对粮食及农资、畜牧养殖等上下游产业的监测,强化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市场价格预警监测,避免“谷贱伤农”和“米贵伤民”,精准实施宏观调控,确保国内粮食价格在合理区间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