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不奇怪,毕竟牛市结束了,熊也得熊上一阵子。
而近日,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了2024年12中国大宗商品价格指数报告,这份报告清晰显示了,该月农产品价格指数继续下跌,各商品均全面承压。
该月农产品价格指数为92.9,环比下降了1.2%,同比则下降了15.2%。其中,玉米、小麦、大豆等环比均下滑。
而如果再回顾之前的数据就会发现,2024年年初的时候,这个价格指数还是105.2,而到年底的时候就降到了92.9,下降约11.7%。
而对比近4年数据又会发现,该指数基本已是近4年来的最低位了。
而从不同品种来看,几乎是各大农产品全线下跌,什么稻米、玉米、小麦、大豆、豆粕等,均全线走跌。
其中,数豆粕跌幅最大,达到了24.2%,其次是大豆,跌幅达17.1%,然后就是玉米,跌了16.4%。
而下跌的原因还是那熟悉的4个字:供强需弱。
总体供应方面是增长的趋势,例如,根据数据,2024年我国粮食产量达14130亿斤,首次登上1.4万亿斤的大关,创历史新高。
其中谷物产量为13046亿斤,也比上一年增加了217亿斤,涨幅达1.7%。
具体到不同品种,小麦丰产增收,大豆也继续保持在2000万吨以上,而玉米呢,根据官方数据也是一个增产的局面(虽然这一点市场一直有争议)。
但不管怎么说,供应方面即便没有明显增长,但是也是不短缺的。
但是需求端就不一样了。
需求端出现明显的下滑,而这种下滑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一方面是宏观经济压力下的需求放缓。
疫情后全球经济开始进入到一个低迷状态,在这种大背景下,我国自然也不可避免受到影响。
虽然全球经济在缓慢复苏,但是需求受到拖累,明显增速放缓。
而另一方面,居民收入下滑,也抑制需求。
大家普遍的反应就是钱袋子紧了,并且对后续的收入预期较差,因此大家都在收紧钱袋子过日子。
在这种情况下,消费必然降级。
三是人口结构改变,农产品消费趋于饱和。
从人口的大趋势来看,人口增量在放缓,而老龄化则不断加重,农产品尤其是粮食消费趋于刚需饱和状态。
所以这就是供强需弱的大背景。
所以我们也看到,去年政策端频频发布消息,对粮食市场进行调控,为粮价托底。
那么,到了2025年,粮食市场是否会有所改观呢?
虽然从今年1月份的表现来看,玉米、小麦都出现了上涨,大豆、豆粕等也有抬头的迹象,但是整体压力依然很大。
一方面,疫情后全球对粮食的关注明显升级,都在努力增产以保障粮食的绝对安全。
我国也不例外,并且多次提及新一轮千亿斤增产行动方案,可见保粮、稳粮的信心。
另一方面,需求端恢复依然需要时间。
尽管政策面同样也在想办法扩大内需,但是经济复苏需要时间,需求恢复也需要时间。
所以总体来看,2025年粮食市场整体依然是一个供需宽松的局面。
但不同品种来看,或略有不同。
比如,稻谷及小麦作为主粮,虽然整体偏弱,但是有最低收购价为支撑,因此跌幅有限,托底比较明显,在最低收购价附近震荡概率较大。
而玉米呢,市场看法不一,但是整体并不悲观,即便是年后地趴粮上市,玉米市场仍有下跌风险,但后续来看,优质优价或更加明显,因此玉米有可能走出前跌后涨的局面。
但大豆就没那么乐观了,由于需求增长有限,而大豆连年增产后,供应压力偏大,所以想要消耗这部分供应压力需要时间,因此大豆或仍有下降空间。
所以在整体大格局背景下,在新的一年里更要摆好心态,理性观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