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市场动态 >> 正文
节后麦价如何走?三大因素定节奏
日期: 2025-02-12   来源:网络  阅读: 9703  双击鼠标滚屏
 按照惯例,元宵节过后,小麦市场交易才会恢复正常,市场购销亦将逐步活跃。市场认为,目前小麦价格已跌至公认的低位,后期小麦市场能不能从底部走出,政策性储备小麦拍卖情况、后期玉米市场变化情况、天气及新季小麦生长情况等三大影响因素值得关注。

春节长假过后,国内小麦现货市场购销正值恢复之中。一些面粉厂家虽陆续开工生产,但多以消化节前备货库存为主;贸易商虽有报价,但大多有价无市,各地小麦价格基本维持节前的区间范围。监测显示,当前主产区制粉企业国标二等新产普麦进厂价2380~2420元/吨,与节前价格基本持平。


节后小麦价格延续稳定

俗话说:“不出十五都是年,出了十五年过完。”据了解,春节后小麦市场购销活动陆续启动,不过大部分厂家仍在履行节前合同。主产区小麦市场报价整体稳定,局部地区虽有小幅波动,但与节前相比整体变化不大。

当前,河北邢台地区制粉企业新产普麦净粮主流进厂价1.20~1.201元/斤,山东菏泽地区1.206~1.21元/斤,河南新乡地区1.188~1.215元/斤,江苏徐州地区1.20~1.205元/斤,安徽亳州地区1.198~1.205元/斤,主产区小麦报价整体与节前保持平稳,局部略有0.003~0.005元/斤的小幅波动。

据市场分析,目前大多数经营主体仍沉浸在过年氛围中,市场流通规模有限。元宵节前,小麦继续维持区间稳定、小幅震荡为主的行情。元宵节后,随着基层流通市场购销恢复,各级储备加大投放,面粉消费步入淡季,市场面临的压力或将增大。不过,也有市场人士认为,后期随着学校开学及工厂复工,经销商或有补库需求,不排除对麦价有小幅提振可能。

储备轮换购销陆续展开

据了解,节后中储粮以及部分地储竞价轮换交易已陆续展开。但从小麦拍卖和采购信息来看,采购和销售出现非常“戏剧性”的变化。储备小麦拍卖成交率较高,而采购成交率较低,甚至出现大量流拍现象。为吸引粮源、提高成交率,部分库点不得不提高采购底价。

初步统计,春节后一周(截至2月8日),中储粮共计安排储备小麦销售39704吨,实际成交30326吨,成交率76.38%;安排储备小麦采购55909吨,成交32429吨,成交率58%。

与此同时,地储粮湖北轮换销售小麦8956吨,全部成交;河北轮换销售小麦10335吨,成交6213吨,成交率60.11%;江苏轮换销售小麦2835吨,全部成交;山东轮换销售小麦35974吨,成交7262吨,成交率20.19%;河南轮换销售小麦787183吨,成交29717吨,成交率31.19%。

2月6日,江苏(连云港)地方储备竞价销售2022年产白小麦2835.04吨,全部成交,底价2320元/吨,成交价2325~2340元/吨;同日,江苏地储竞价采购2024年产小麦3000吨,底价2390元/吨,全部流拍。

2月7日,中储粮北京分公司竞价销售2018年至2020年产小麦17240吨,全部成交,底价2340~2360元/吨,成交价2340~2360元/吨,成交均价2344元/吨;同日,该公司竞价采购2024年产小麦22713吨,成交8233吨,成交率36%,底价2400~2420元/吨,成交价2395~2420元/吨,成交均价2409元/吨。

2月8日,湖北省储备粮油管理有限公司竞价销售2021年产省级小麦5404吨,全部成交,底价2360元/吨,成交价2360~2365元/吨,成交均价2362元/吨;同日,中储粮西安分公司宝鸡直属库竞价采购2024年产小麦6870吨,全部成交,底价2500元/吨(较春节前上调20元/吨),成交价2490~2500元/吨。

终端市场需求恢复缓慢

据市场反映,近期部分制粉企业已陆续开工,市场供应逐渐恢复,面粉经销商多以消化库存为主,市场购销处于低位,面粉价格平稳运行。

当前,主产区制粉企业特一粉出厂价2680~2700元/吨,与节前持平;麸皮出厂价1660~1720元/吨,部分较节前上涨20元/吨。原因是节后豆粕价格上涨,带动副产品麸皮及次粉价格上行。

据了解,今年春节消费市场显得较为冷清,面粉企业停工早,但复工时间晚于常年。主要原因是今年面粉需求不旺,小麦市场供应充足,制粉企业小麦库存基本能够保证正常运转,市场购销恢复相对缓慢。

监测显示,2月6日,受调查面粉企业开机率36%,较节前下降2个百分点,月环比下降7个百分点。其中,大型企业开机率40%~70%,中小企业开机率20%~60%。

受副产品价格上涨影响,面粉企业理论制粉利润较节前略有增加。2月6日,华北黄淮制粉企业平均理论制粉利润为-31元/吨,较节前上涨4元/吨。其中,河北石家庄-19.4元/吨,山东济南-36.3元/吨,河南郑州-38.2元/吨,仍处于全部亏损状态。

饲料企业消费方面,春节后国内玉米市场迎来“开门红”,主产区玉米价格大多上涨20~40元/吨。2月7日,山东二等小麦均价为2345元/吨,同级别玉米均价为2060元/吨,价差为285元/吨。由于小麦、玉米价差仍处高位,小麦饲用仍无优势,饲料企业基本不采购小麦。

三大影响因素值得关注

一是政策性储备小麦拍卖情况。一般而言,春节后各级储备2025年轮出计划将陆续展开,市场阶段供给压力或增大。不过也有市场机构认为,中储粮每年定期轮出和轮入储备小麦,总量变化不大,可以看作是市场的“常量”,且从数量上看,轮出量对应轮入量,对全年供需影响不大。另外,政策性小麦轮出节奏、进度将紧密围绕市场形势,适时调整拍卖进度和价格,不仅体现了政策对市场的精准调控,更有助于稳定市场预期。

二是后期玉米市场变化情况。春节前后,玉米市场政策性“暖风”频吹。国家粮食和储备局印发通知,对进一步抓好玉米收购工作作出安排;中储粮在黑龙江、吉林、辽宁相继发布增储库点,一定程度上提振市场信心。

市场人士认为,从节后国家对玉米的政策态度及宣发效率来看,确实在极力稳住玉米价格。这一系列玉米政策,可能通过替代需求传导和情绪共振支撑小麦价格。近日亦有市场反映,个别饲料厂有询价采购小麦的迹象。

三是天气及新季小麦生长情况。农业农村部最新农情调度显示,今年我国冬小麦种植面积在连续多年增加的基础上保持稳定,目前苗情长势总体正常。农历正月十五过后,冬小麦将开始逐步返青。天气变化是影响小麦生产的关键因素,同时也是市场远期预判的依据。一旦小麦生长受到不利天气影响,市场将会随市场主体心理的起伏而出现波动。

小麦进口预计继续下降

据外媒报道,中国买家近期推迟了约60万吨来自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的进口小麦,并计划将其中约24万吨转售给东南亚买家。这一操作并非首次,去年一季度,中国买家就曾取消或推迟了约100万吨的澳大利亚进口小麦,并取消了部分法国和美国的小麦订单。

今年以来再次推迟并转卖进口小麦,除了价格因素外,也反映了国内市场供应充足的情况。有消息人士称,正是由于国内小麦库存充足,为保持国内市场平稳,不希望这些进口小麦于近期抵达。估计未来几个月,进口小麦的到货时间可能会进一步推迟,尤其是在新季小麦收获之前。

2023年,我国进口小麦数量猛增,创下1210万吨纪录;2024年进口小麦1101万吨,同比下降8%。市场预计,2025年可能会继续调整小麦进口节奏,控制进口规模,进口量甚至有望下降到配额限制以内。

 

免责声明
1、本网部分信息属于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时间删除内容! ※本网联系电话:0534-2220168

工信部备案号:鲁B2-20041020-1 版权所有   德州博维网络信息服务有限公司   
 客服电话:400-9900-656    传真:0534-2220102    邮箱:cnmfnet@126.com
 Copyright © 2004-2020 CNMF.NET All Rights Reserved .    本网法律顾问:金延峰律师(手机:13953449218)
     

  鲁公网安备 371402020001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