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前,山东深加工企业的晨间到车辆若接近千台,企业往往会毫不犹豫地选择降价。然而如今,即便到车量高企,企业却不敢轻易降价,这背后反映出什么问题?——答案是企业缺乏降价的底气。
一旦降价,到车量便会迅速减少,原因何在?
1)目前,华北地区的深加工企业正积极扩充库存,尤其是自然干玉米。待库存充实之后,他们是否会挥起“屠龙刀”,对市场发起降价冲击?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当前华北地区的心态是:害怕降价,谁也不敢大规模装车将玉米卖给深加工企业。因此,在短期内,市场将维持相对稳定,局部可能出现小幅波动的行情。
2)雨水节气过后,意味着降水增多、气温回升,但这种降水主要集中在江南地区,而非小麦主产区(山东、河北、陕西、山西、江苏、河南)。特别是北方小麦已进入返青期,降水偏少使得华北地区的农民不得不忙于抗旱和灌溉。因此,在这个时间点,基层粮点想要大规模收购玉米的计划将暂时搁置。
因此,目前华北地区的深加工企业暂时没有降价的风险。
相比之下,东北地区的深加工企业,尤其是黑龙江的深加工企业,目前呈现出门前到货车辆增加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可能会出现以下三种情形:
1)企业
2)部分企业门前到货量不足,通过涨价来吸引粮源,以满足短期内的用粮需求;
3)一些企业门前到货量开始增加,已经开始小幅降价(5厘左右),以此试探市场反应。
由此可见,在短期内,无论是涨价还是降价,各方都不敢轻易“翻脸”,市场处于一种谨慎观望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