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价格上涨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毕竟,豆粕和玉米价格的坚挺为小麦提供了有力的支撑,这种联动效应很可能会推动小麦价格持续上扬。
当市场情绪被点燃,惜售和囤粮行为往往会接踵而至。这种行为不仅会减少市场供应,还会进一步推高小麦价格,甚至可能倒逼企业不得不提高收购价格。
每年春季的3月至5月通常是干旱季节,而气候因素也是会导致价格波动的因素之一。
那小麦最近疯到什么地步呢?
第一,小麦拍卖成交率持续攀升
以近期的拍卖数据为例,上周中储粮共推出约19万吨小麦,成交量高达17万吨,成交率突破90%。而本周的情况更为惊人——前天,中储粮拍卖6.1万吨小麦,最终成交6万吨,成交率飙升至98%,几乎接近“全军覆没”的状态。
第二,拍卖市场溢价现象频发
从拍卖结果来看,多地分公司的小麦拍卖都出现了溢价成交的情况,溢价幅度在5到35元不等。更令人咋舌的是,昨天北京市储竞价销售2020年产加拿大硬红小麦0.55万吨,起拍价为3180元/吨,但最终成交价却高达3620元/吨,溢价达440元/吨,折合1.81元/斤。如此高的成交价,无疑让小麦市场瞬间“炸锅”。
第三,与拍卖火爆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小麦采购市场却“遇冷”
在采购端,小麦的流拍现象较为突出,成交率仅在10%到30%之间。这种“一头热一头冷”的局面,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这些现象背后其实反映出两个关键问题:
首先,小麦市场的看涨情绪已经非常浓厚,甚至出现了“抢购”的局面。这种情绪的高涨,使得市场参与者对小麦价格的预期不断攀升,进一步推动了价格的上涨。
然而,另一方面,小麦市场的潜在风险也在悄然逼近。
或许有人会质疑:“价格都已经涨到1.81元/斤了,还有什么危险可言?”但需要注意的是,这次拍出1.81元/斤的并不是国产小麦,而是进口的优质加拿大小麦。这种价格的上涨,更多是基于其优质属性和市场稀缺性。
其实,当我们回顾1月份北京市储的加拿大小麦拍卖情况时,或许会对当前的市场情绪有所冷静。当时,同样是加拿大小麦,同样是溢价成交,溢价幅度达到290元/吨,最终成交价为3450元/吨,折合1.725元/斤。而那时的小麦市场整体还处于低迷状态,国产小麦价格甚至还在“泥坑”里挣扎。即便如此,进口小麦就已经拍出了1.7+的价格。
如今,小麦价格在连续上涨和浓厚看涨情绪的推动下,拍出1.81元/斤的价格似乎也在情理之中。然而,这也正是潜在风险的信号。市场情绪的过度高涨往往会掩盖理性的判断,一旦情绪转向,价格可能就会面临大幅波动的风险。
首先,小麦价格的上涨并非由需求直接拉动,而是受到玉米价格上涨的带动。具体来说,近期玉米价格的持续攀升,为小麦带来了重回饲用替代领域的希望。然而,这目前还只是潜在的可能性,即便小麦能够重返饲料市场,其替代量也难以确定。因此,从目前来看,小麦的主要需求依然集中在面粉加工领域。
而面粉的需求相对稳定,既难以大幅上涨,也难以大幅下跌,整体处于一种常态水平。在这种情况下,一旦玉米价格出现下跌,市场情绪可能会迅速转变,失去支撑的小麦价格很可能会随之大幅下跌。
其次,市场的疯狂反而会让人更加迷茫。
第三,小麦的供应压力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尽管关于玉米减产的说法仍有争议,但小麦增产却是不争的事实。目前,小麦的余粮和结转库存都很充裕,而新麦上市的时间越来越近。如果将新麦产量也纳入考量,那么供应压力将变得极为巨大。
目前市场尚未明显表现出这种压力,但实际上它已经在悄然累积。如果后续找不到有效的消化渠道,而供应继续增加,那么小麦市场的出口在哪里?看老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