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市场动态 >> 正文
从400亿到100亿:桃李面包用28年建帝国,为何3年就输光底牌?
日期: 2025-03-01   来源:面粉信息网  阅读: 4476  双击鼠标滚屏
  桃李面包最早是在沈阳铁西区艳粉街的一个小作坊里起家的。用了28年时间,它从一个东北的小面包店变成了“中国面包第一股”,简直就是逆袭的传奇。可谁也没想到,2020年它市值突破400亿后,短短三年就蒸发了近300亿,这烘焙帝国有点太不可思议了。

  我们来看看它2024年的财报:华东市场营收直接下滑了27%,华南市场的经销商数量少了43%,高端商超的份额也被抢走了68%。这些数字背后其实藏着一个行业里大家都没注意的致命问题:现在消费市场越来越分化,但桃李面包还用过去那种“主打一个产品、全国统一打法”的工业化思维来做品牌,这在当下已经成了战略上的大失误。
 
  一、品牌定位的“东北陷阱”:工业面包遇上消费升级

  桃李面包在全国扩张的时候,一直带着很浓的东北特色:靠“中央工厂+批发”的模式,主打性价比,面包价格大多在7-10元。这种打法在沈阳这种人均收入3.8万元的地方很管用,但在人均收入7.2万元的上海就完全不灵了。
比如在上海静安嘉里中心B1层的货架上,曼可顿16.8元的“法式天然酵种欧包”和桃李9.9元的“醇熟全麦”放在一起。曼可顿的包装上写着“36小时低温发酵”“进口T65面粉”,正好戳中了都市白领对早餐升级的需求;而桃李面包的“0反式脂肪酸”这个卖点,在《2024中国烘焙消费趋势报告》里显示,对一线城市消费者的吸引力已经从2019年的72%降到39%了。
 
  二、渠道端的“水土不服”

在销售渠道上,桃李面包的问题更严重。现在像盒马、Ole’这种高端超市,都要求供应商提供定制化的产品,但桃李一直靠全国统一的产品策略,根本满足不了这些渠道的差异化需求。听说,华东一家连锁便利店在2023年想让桃李开发一款“区域限定抹茶麻薯”,但因为不符合桃李全国单品最低30万箱的起订量,这个项目直接黄了。
 
  三、中间市场被挤压,两边都捞不着

《2024麦肯锡中国消费分级白皮书》里说,现在的消费市场呈现出“M型结构”:高端市场每年增长18%,超低价市场增长12%,而桃李一直守着的中间市场,每年萎缩5%。在深圳海岸城商圈,这种分化特别明显:负一层的“月枫堂”可颂,一个卖22元,排队的人还特别多;但百米外的社区团购群里,东莞代工厂的“平替版肉松面包”,3.9元一个,正在城中村卖得风生水起。桃李面包却在这两个市场都输了——既没勇气用“桃李臻选”子品牌去抢28-38元的伴手礼市场,又舍不得降低毛利率去打5元以下的低价市场。
 
  更危险的是,现在区域品牌开始用“本地工厂+网红单品”的轻量化打法,但桃李还坚持“300公里配送半径”的重资产模式。比如在长沙,本地品牌“巢娭毑”靠着当日现烤的紫米麻薯包,单店月销突破60万元,而桃李从沈阳工厂运到长沙的物流成本就占售价的15%,这使得桃李的产品在新鲜度和价格上都被打得落花流水。
 
  四、品类创新跟不上,错过场景化消费的风口  

  再看看桃李2024年的新品清单:“巧克力味酵母面包”“香橙夹心蛋糕”,这些微创新都延续了二十年的老套路。现在“银发经济”“健身轻食”“儿童零食”这些细分市场都火起来了,桃李的产品却显得特别没劲。比如日本的山崎面包,针对不同消费场景开发了“晨食派”(早餐系列)、“夜美人”(晚间低卡系列)、“塾应援”(学生加餐系列)三大产品线,桃李的产品结构却对这些消费场景没啥感觉,明显掉队了。
 
  五、面包战争的终局猜想:桃李还能不能翻身?

  在杭州某小学门口的便利店,有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家长们一边买18元一袋的“爸爸糖”儿童高钙吐司,一边把8.9元的桃李葡萄干面包放回货架——因为桃李面包成分表里有人工香精,不符合家长群里传的《避坑指南》。这个细节说明,现在很多中产家庭买东西特别看重“清洁标签”,而桃李引以为傲的“25天超长保质期”技术,反而成了它进不了高端市场的“原罪”。
 
  现在,桃李面包正被前后夹击:达利食品推出“美焙辰”来抢早餐市场,宾堡集团收购“曼可顿”布局高端市场。桃李自己呢?却陷入了“品牌老化、渠道萎缩、研发保守”的恶性循环。不过,听说在沈阳总部最新的战略调整里,桃李准备搞三个大动作:
 
  1、品牌分层实验:在杭州、成都试点“桃李工坊”现烤门店,试试能不能把产品卖到28-38元的高价带。
 
  2、应链革命:在珠三角建柔性化数字工厂,支持区域限定产品的快速投产。
 
  3、 场景化突围:和Keep联名开发运动营养面包,打入健身人群的代餐市场。
 
  这些动作能不能奏效,关键看桃李能不能打破过去“一个品牌打天下”的老思维。毕竟,现在的消费者眼里,“桃李”早就不是“妈妈的味道”了,而是需要重新定义的品牌。桃李面包的困境,说白了就是过去工业化时代那种靠“大单品”打天下的策略,撞上了现在个性化消费的时代。现在消费者买东西,不再只看“性价比”,更看重“情价比”“心价比”。烘焙行业的竞争早就不是单纯的产品竞争,而是比谁更能提出一种生活方式。
免责声明
1、本网部分信息属于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时间删除内容! ※本网联系电话:0534-2220168

工信部备案号:鲁B2-20041020-1 版权所有   德州博维网络信息服务有限公司   
 客服电话:400-9900-656    传真:0534-2220102    邮箱:cnmfnet@126.com
 Copyright © 2004-2020 CNMF.NET All Rights Reserved .    本网法律顾问:金延峰律师(手机:13953449218)
     

  鲁公网安备 371402020001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