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象食品正式创建于1997年,是一家以生产销售优质面制品为主、以提升人民美好生活为宗旨的综合性食品企业。目前,白象食品已在河南、河北、山东、四川、吉林、山西等10个省布局12个优质面制品生产基地,其先后获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全国主食加工业示范企业”、“中国面制品最具活力企业之一"、“河南省粮食深加工和食品生产龙头企业”等荣誉。
独家专访白象食品研发副总裁徐庆:增长20%+,从爆红到长红,白象有哪些创新方法论?
在经历了2023年的下滑后,中国方便面市场正在悄然回暖。据马上赢数据,方便面在2024年Q4市场份额增至44.25%,较去年同期增长4.65%,继续占据方便速食市场的主导地位。
与明确的增长曲线不同,如今消费者的需求正在快速变化,既要美味便捷、又要健康“平价”,还要赋予独特体验和情绪价值。消费者愈加“挑剔”的背后,是方便食品行业在产品创新端的极致“内卷”。截止至2024年Q3,方便面类目一年以来已推出1574款新品。
然而,能存活下来的新品终究是凤毛麟角,从出现再到无声消逝成为了大多数新品的宿命。在竞争红海下,白象食品集团(简称白象)以“蟹黄拌面”、“香菜面”、“老母鸡汤面”相继打爆市场,并在过去两年保持高速增长,数据显示,2023年白象食品全年销售额为91.75亿元。2024年,白象方便面业绩冲高至120亿左右,已经稳稳反超统一,成为行业“榜眼”。康统争霸的江湖格局,已然转变为“康白争雄”。
从蟹黄拌面到香菜面,白象为何能持续做出消费者喜爱的产品?在健康化营养化浪潮中,白象食品如何用技术创新推动产品穿越周期?在复杂多变的市场中,白象食品未来创新方向是什么?《食品万里行》专访了白象食品集团研发副总裁徐庆先生,让他为我们独家分享白象的创新策略。
极致效率的背后,是做“透”创新这件事
大量企业在产品创新上存在诸多痛点,如研发流程长、产品落地慢、新品调性与渠道不兼容......徐总介绍道,白象方便面一年上新100多款新品,数量相当可观。快速的推陈出新与高效的迭代升级, 背后是开放式创新、自主创新能力与地域美食的深度挖掘。
一方面,白象十分注重开放式创新,会与外部战略伙伴在产品创新端深度合作。与其他企业不同的是,白象不做盲目和发散式的创新,会把每一次的动作做“透”,确保转化率。比如在与高校合作校园创新大赛时,白象会设置框架,参赛作品必须从白象的品牌调性和消费者对于白象的期待等方面出发,避免出现“空中楼阁”式的创新。
另一方面,白象打破了食品行业研发部门孤军作战的传统,把渠道转变为研发伙伴,共同开发产品。比如在与开市客合作时,会与渠道方共同商定产品的开发重心和上新节奏等,并根据渠道端反馈的数据,持续、高效地迭代产品。
在自主创新方面,白象坚持以市场和消费者需求为根本导向。2024年,白象成立了消费者科学团队,该团队会在产品上市前设置测试环节,以消费者视角对产品特性提出多维度的评测和建议,从而指导产品开发。比如针对于“面体”,该团队会从面的劲道度、弹性、粘性、咸度、口味等进行全面测评,把抽象的“感知”量化为具体数据,从而反馈给研发部门做不断的优化和升级。
2024年底,汤好喝系列一口气推出“酸甜苦辣”四种风味,分别对应百香果味、椰子、苦瓜、泡椒。同时,白象将挖掘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面食文化,与各地非遗大师和名厨合作,将极具地域特色的传统面食,还原为具备地道美味的工业化产品。进入2025年,白象将在口味创新以及挖掘地域美食和传统面食文化方面引领行业创新风向标。
“加减”结合,抓住健康饮食的风口
“蟹黄拌面”、“香菜面”相继爆火后,白象并没有在“情绪价值”驱动的消费洪流中昙花一现,而是从“爆红”走向“长红”。这背后除了“听劝式”上新和高效的产品创新外,技术端的深耕至关重要。
徐总介绍道,面向未来,白象会持续推动健康饮食“加减法”,加强关键技术的研究,构建核心的技术壁垒。
一方面,白象会在营养价值、天然成分和包装的功能性方面做加法。比如无水和面的白象挂面,不额外添加一滴水,只用蔬菜汁和果蔬汁去和面,从而还原走街串巷般的的原汁原味。
另一方面,白象会减添加剂、减盐、减糖和减油。未来,白象会使用赋能健康饮食的技术和生产工艺。如在减盐方面的减盐不减咸、非钠盐替代技术等,即通过香味物质、香辛料等调整风味实现减盐。
白象在研发的硬件上“重仓”投入,2024年成立了郑州和上海两大研发中心。当前,白象通过自主研发、联合攻关等方式改进生产工艺60余项,拥有专利207项。同时,白象还与江南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河南工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营养源研究所、河南省农科所等高校及科研机构的数十名专家合作,在搅拌面粉、熟化、压片、切条波纹、蒸煮、冷却、切饼、着味、油炸脱水、冷却、成品检验、包装等各个环节,用科技力量推进食品创新。
差异化渠道管理,推动品牌“逆势增长”2020年左右,白象线下渠道主要集中在华北和东北,南方市场相对比较薄弱。为此,白象采取“弯道超车”的策略,主攻线上。2022年,在方便面产品之外,白象开始在电商渠道推出轻食类目、方便米线(米粉)类、肉肠类、休闲食品类目的产品,至今已经有超过百余款新品上市。白象的打法很快取得成效,2023至2024年,白象网上零售同比增长8.8%;在抖音2024年第一季度品牌畅销榜(方便食品TOP10)上,白象拔得头筹。
徐总分享道,之所以白象能在线上渠道取得快速增长,不仅在于果断的布局,更在于其不只是把线上渠道当做简单的货架,而是将渠道作为内部创新部门的外部延伸,在渠道的销售职能之外,重塑其定位和价值。在线下市场,白象积极补齐“短板”。2024年,白象在华南市场取得重要突破,这也是白象全年取得双位数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线上和线下渠道的整合方面,白象持续精耕,根据渠道的反馈对产品进行精准升级和迭代,以确保不同的产品能够精准匹配渠道。徐总说道,有些产品只适合线上或者线下等特定渠道,因此在渠道推广时不能大水漫灌式的粗放式经营。尤其线上成功的产品在铺向线下时,成功率不一定会高。为此,可以先在线上打好产品基础,在挖掘到线下的真实需求后,再水到渠成的通过产品迭代推向线下。
这个过程,往往也是产品与渠道双向打磨的过程。在过去两年,白象持续引领方便面食品的创新热潮,这意味着白象实现了产品创新与渠道创新的一体化,形成了从爆红产品到持续输出爆款的方法论。
挖掘场景,在个性化创新中寻找新增量
从追求“量”的增量市场,到追求“质”的存量市场,如今的商业逻辑每一秒都在发生着变化。面对更加不确定的未来,徐总分享道,当前的消费市场,只纯粹做高价值的产品并不适配消费者的需求,“质价比”已经成为主流消费群体的标配,如何在保证利润与满足消费者“既要又要还要”的需求之间保持平衡,就成为企业的难题。
为此,白象会精准抓取消费者对产品最核心的需求,在原料和配方端进行最优化设计,从而提供更多“质价比”的产品;此外,方便食品正在逐渐替代正餐,大约64%的消费者会选择方便食品或者零食替代,因此,白象重视方便食品和零食最主要的食用场景,实现细分场景下的个性化创新。
在出海方面,白象当前已出口至78个国家,不仅瞄准海外华人,也在不断拓展外国人作为目标消费群体。因此白象会精耕“本土化创新”,挖掘当地的饮食文化、特色原料等,持续打造定制化的创新产品。
白象之所以成功,在于28年来始终如一的守正和创新,在于坚持“四千四万”精神。面对瞬息万变的商业环境,白象给出的答案是,拥抱变化并积极创新,从产品开发到技术研发再到对于消费者需求和市场的深挖,从多个维度修炼内功,最终打造出穿越产品与企业生命周期的护城河。